某电子装配企业案例项目案例综述和应用效果
用户作为电子装配行业的典型代表,面对日益变化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,用户深刻认识到进行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必要性。在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资金支持下,面向摄像头模组制造工厂,大力推进MES 系统建设,助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、提高制造管理能力,为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級、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核心竞争能力奠定基础。
首先、剖析需求 明确目标
摄像头模组的生产属于典型的大批量制造生产,电子产品更新迭代快,生命周期短,产品工艺相对固定,通常以客户需求为第一驱动,交期变更较为频繁,对产品质量追溯要求较高。基于产品特性,综合企业现状,梳理用户对 MES 系统的需求,具体如下:
• 生产排程管理需求
用户的摄像头工厂以流水线形式组织生产,不同品种产品同时生产。受到客户需求变动影响,需文持动态的生产排程管理,能够依照在制情况滚动编制产线计划,以最大限度满足交期。
• 制程管理透明化需求
车间同时生产不同品种的产品,各个产品的装配工艺、质量要求、检测流程均存在差异。需要通过系统管理,规范现场操作,实时监控车间物料、人员、工艺、装备的运转情况,对产品投料上线、生产加工、完工下线、包装等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和记录,从而提升作业效率,保证产品品质。
• 产品质量追溯需求
终端主机厂发现质量异常时,需要及时获取各个装配部件的质量信息,确认溯源的范围,以便于及时召回,减少损失。这就要求电子装配企业应用 MES 系统,对产品建立批次/单件追溯档案,记录好相关生产过程。
• 数据采集需求
产品生产加工实时性高,测试数据累积量大。应通过条码、与设备集成等方式,自动和手工采集各类生产数据,对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进行追踪,对检测的结果进行记录,为后续的追溯和分析打好基础。
• 数据统计与报表管理需求
根据采集到的生产车间数据,自动生成报表,如进度报表、质量报表、设备运行稳定性报表;采用图表的形式根据获取的生产进度数据、质量数据、设备运行状态数据等进行图表展示,使用户直观地了解生产过程信息。
• 系统集成需求
一方面,需要实现MES与 ERP、PLM、WMS 等信息化系统的集成,另一方面,需要提升与智能装配装备、智能检测装备等硬件设备的集成,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失误,提升作业效率。
根据上述需求,与企业一同确定以下系统建设目标:
1、通过 MES 系统实施,建立生产管理信息平台使企业现场控制层与管理层之间信息互通;
2、提高各生产部门的协同办公能力,提升工作效率,降低成本:
3、优化现有车间计划的排程方式,提高生产计划与车间实际能力的一致性,提升过程控制能力;
4、提高生产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,迅速掌握生产实情,提升生产防错能力和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;
5、为产品的质量检验和产品追溯提供高效操作途径和规范的管理支持。
其次、根据目标展开项目实施
为实现预期目标,本着“总体规划、分步实施、效益驱动、重点突破”的原则,将项目实施划分为业务功能建设、系统集成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。
√业务功能建设
主要实现生产建模、物料管理、现场作业管理、质量管理与追溯、预警报警管理等基础模块建设。
◇生产建模为了满足MES系统的运行需要,进一步构建车间的数字化生产模型,生产模型涵盖物料属性、生产工位、加工路径、加工方法、加工资源、定额工时、质量标准、相关约束(如最小批量)等。
◇生产排程与调度管理
针对电子装配行业产品节拍快、交期短、插单频繁的特点,规划了车间-产线联动的动态排程方式,以交期为导向,考虑在制和产能,实现有限能力排产。同时,结合交期的变化,支持计划的滚动编制及对计划临时进行调整。在生产线计划基础上,编制与之配套的物料配送计划,保证物料的及时供应。
◇车间物料在制管理
应用托盘,实现物料配还的标准化管理,并通过扫码操作完成分拣确认、交接、投料等操作的记杀和准确性控制。建立物料在制和产品在制账,以便实时查看原料的投入,消耗以及产品产出情况,保证物流和信思流的同步。
◇现场作业监控
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:用户登录、生产流转过程管理、投料管理、文档管理、完工汇报、现场品质控制、生产时效性管理、条码应用、托盘管理及异常报警预警管理。
◇品质管理
应用MES 系统帮助品质人员控制并完成产品的检验,形成产品单件档案,记录产品生产过程中各工序检验到产品最终检验、包装的全部过程,发现品质问题、分析故障原因、及时反馈问题,并采用必要的手段处理品质问题,从而有效地控制产品品质,提高品质管理水平。包括品质基础数据管理、品质数据采集、控制及预警、品质统计分析、迫溯管理等。
◇设备管理
在系统中建立设备台账,并对设备的运行、报警、故障维修等进行记录,形成设备履历。管理设备点检、设备维修保养工作,降低设备风险。实施监控设备运行状态,并通过电子看板让车间管理人员、设备维护人员实时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。